选题论证目录
1.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南师附小)
2.小学生责任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锦绣小学)
3.培养小学生环境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永曜北小学)
4.小学生良好环境保护习惯的养成研究(先烈中路小学)
5.小学生良好环境保护习惯的培养研究(钟村一小)
6.培养小学生诚实守信良好品质及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沙涌南小学)
7.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方圆小学)
8.少年儿童遵守规则行为的培养研究(八一学校)
9.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周开泉学校)
10.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冼村小学)
11.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登峰小学)
12.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石江小学)
13.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环市路小学)
14.规则意识培养与幼儿主体性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深圳机关四幼)
15.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惠福西路小学)
16.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农林下路小学)
17.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儒林二小)
18.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儒林一小)
19.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棠下小学)
20.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宝华培正小学)
21.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叠滘二小)
22.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政法幼儿园)
23.幼儿专注习惯的培养与研究(银鹰一幼)
24.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花苑小学)
2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仙涌小学)
26.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小塘中心小学)
27.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与研究(韦大小学)
28.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东山实验小学)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东课题组 > 选题论证 > 少年儿童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  正文
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方圆小学)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

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  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近年来,行为习惯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与时俱进,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基础,是支撑学生人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价值的回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21世纪学校构建优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是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十五”期间,我校参与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与实践工作,并已在该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今后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也留下了一些亟待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课题:在过往的课题研究工作中,尽管学校在“整合多元资源,创设教育和谐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自主构建”方面取得了初步性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对学生的规则教育、行为习惯的训练与评价方式给以了足够的关注。但是对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学生认同规则的心理因素,缺乏全面与深度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忽视影响学生规则习惯有效形成的情绪因素的研究,忽视了导致学生情绪变化的关系环境的研究。因而影响了学生乃至教师对规则内在意义的理解,学生规则意识、规则情感和规则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深度生成。因而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工作中时常出现令教师非常尴尬同时也是非常困惑的局面:学生们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呈现出被迫性特征,即便在遵守规则有一定自觉性的同学身上,也因为有时某种关系环境的偶尔“失和”,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违反规则行为问题;与此同时,我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统计结果也清晰地显示,由于受到各种情绪障碍的困扰,有近6%的学生出现了行为的偏差,概括表现为“攻击性行为、任性、自私、孤僻、注意力分散、意志薄弱”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规则意识非常淡薄,非规则性行为时有发生,对学生规则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产生着不利影响,成为学校德育教育有效性、针对性和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我校是以现代整合教育理论作为办学理念,学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素质”与“个性化素质”和谐发展,打造基础教育的优质名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学位,因此研究产生情绪障碍的成因和预防或治疗情绪障碍的具体方法,进而从心理科学的视角探索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根本策略与途径,有效推动学生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培养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有着重大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价值。

 

二、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人生的“心理断乳期”,气质、性格、情感和认知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心理脆弱,分析事物、辨别是非以及抗干扰的能力较差,经不住关系环境的刺激和诱惑,情绪不够稳定,感情容易冲动,不能自我调控;由于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感知事物的模糊性、思想行为的盲目性1,最容易受到所处的“失和关系环境”影响,从而促使少年儿童不合规则的行为问题持续发生。构成少年儿童产生不合规则的行为问题(遵守规则行为的不稳定性)的“失和关系环境”的因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近期因素,另一种是远期因素。近期因素是指少年儿童自身的并可对其行为带来直接影响的因素,例如:

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障碍;

身体方面的变化;

早期的和根深蒂固的学习模式;

对少年儿童的自我评价、交往和学习能力构成威胁的经历;

家庭冲突或受虐待。

远期因素是指能间接多少年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内容包括:

婚姻冲突、家庭矛盾、教养的疏忽;

早年丧失父母;

家庭功能不全2

以上分析表明: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所处的关系环境,是由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综合体。从关系环境对儿童行为习惯的有效生成度来观测,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年龄和活动区域等因素影响,社会环境的作用呈现辅助性特征。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来源于良好的规则意识。而少年儿童个体能动地调节和支配自身行为的心理过程,是与他的意志控制力密切关联的;意志控制力越强,支配和调节行为的能动性就越强,其行为的规则化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就会导致行为与规则之间的反向距离,产生偏差行为。学生个体意志控制力的强弱,又与其情绪平和稳定的质量成正相关联。因此,情感理论学专家认为:人的偏失行为,往往来源于情绪的失衡;情绪的失衡,是受到了来自动机、行为组织或与人沟通的困扰3即个体所处的人文关系环境出现了混乱,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由此可见,关系环境的“失和”,是造成学生行为偏差的原点;和谐的关系环境,是促进学生群体认同规则、进而外显为规则行为即良好习惯的基点和起点,也是培养少数行为偏差学生规则意识、形成良好习惯的根本点。

(二)概念的界定

习惯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等外在行为表现显露出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规则,就是群体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制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规定、制度或章程。

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规则习惯,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学生个体能动地调节和支配自身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对社会行为规则的高度认同和积极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可肆意违背。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4.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十五”期间,我校参与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与实践工作,并已在该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今后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也留下了一些亟待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课题。本研究的教育哲学理念:学校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纪律教育、规则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素质与“个性化”素质的和谐发展,从心理学的维度,着力探索构建小学生家庭关系、学校关系与规则意识、良好行为习惯之间互通互向的策略和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行为偏差与家庭关系、学校关系质量的关系研究及对策。

2)学生遵守规则的环境和系列心理活动研究与实践。

3)“失和的家庭关系环境”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与辅导策略。

(二)研究目标

1、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2构建促进小学生规则意识生成的和谐关系环境(学校关系与家庭关系)。

3、完善十五期间制定的《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学生遵守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具体要求》三级目标体系。

4、建立和完善“关系失和家庭”有效矫治与辅导的常态化模式。

5、通过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矫治实践与研究,探索培养行为偏失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四、研究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

 (二)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2、双主体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形成良的好行为习惯;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是研究和实践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教师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专家指导下,学会用研究的思维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以解决校本问题为目的,让课题研究和学校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益。   

3、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着力研究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有着偏失行为问题的学生,并根据特点设置不同教育目标,扬善补失,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4、整合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关系环境、社会关系环境和学校关系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学校关系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并致力于将这些因素整合到有利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当轨道上来,努力创建全面而立体的和谐关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研究的方法论,科学整合行为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情感心理学理论和系统家庭理论的方法与策略,采取综合的研究方法。

5、时代性原则:对于学生规则习惯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五、课题研究思路和操作路线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关系环境的整体构建与个体心理治疗相结合,研究的两条主线互补互促,协同发展:一是从研究小学生规则意识与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的关系出发,进而研究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的策略和途径,引导学生在和谐关系环境中逐步生成规则意识,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遵守规则行为)的形成,辅之以规则行为的正面引导、适当训练和科学的评价;二是从行为问题的学生个体心理矫治出发,以治疗“失和家庭关系”为研究的抓手,从帮助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入手,以情绪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消除个体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和方法,以求在引导行为问题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研究思路基本技术操作路线

培养习惯的方法, 要从构建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大处着眼,从治疗个别化关系失和家庭和辅导具有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的个案研究着手,依循“理论导向——校本研究——主体反思——总结升华”路向,即“心理学理论导向——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构建和谐的学校关系、家庭关系——完善规则要求——内化与外化规则——反思性教育活动——总结升华研究成果”,依此循环往复,不断探索,不断深入,预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能取得有推广价值的、可操作应用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需要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但是这里尤其需要指出和强调的是,小学生习惯形成的“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迫切需要一个关系和谐的环境来支撑;脱离关系和谐的环境,小学生的习惯教育结果永远也只能停滞在行为被迫性特征之中徘徊,难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好习惯。从这一认识出发,研究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要遵循以下策略:

1.无论教师还是家长,要转变观念,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关系,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2、共同关注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行为问题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个案研究,关涉到课题研究与实验成果质量,关涉到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常见的有效辅导与矫正方法有:

1)偏失性行为的干预性处理

2)与学生进行个别会谈

建立良好的交谈氛围;

讨论最近一次发生的偏失行为;

说明行为的后果;

寻找解决问题的替代性办法。

3)矫正偏失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角色扮演,获得活动体验;

②帮助宣泄情绪;

③君子协定,签订行为契约;

④榜样示范法;

⑤家庭辅导法。

3、关注关系失和家庭的治疗,因为在具有偏失性行为的少年儿童的个案中,比例不小的案例都是和学生的家庭关系失和呈正相关,家庭关系的失和,造成了孩子的情绪的冲动、不稳定,从而导致行为的偏失。

4、正面引导,适当进行规则的训练。有了和谐的学校关和家庭关系,并不是说学生的规则意识就会随之自然产生,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教育者进行正面的引导,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六、课题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的特点之一是该选题源于学校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定义出发,着重实践中问题的解决,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有利于指导、影响和推动教育操作层面的深化改革,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化度与生成的有效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的特点之二是从形成规则意识的原点——和谐关系出发,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是文本规则、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素质和学生学习关系、生活关系的整合,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综合的和谐关系环境,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必要的训练来辅助;规则的制订要融合于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时代要求,意蕴要指向学生全面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要用整合的观点来统筹指导,不能将和谐环境的构建与行为习惯的适当引导、训练完全割裂开来,更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丰富了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方法。这一见解突破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模式,使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守规则习惯时拥有一个新的视角,这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七、课题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参加人员由资深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及教育研究专业人士组成。他们有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与省市级课题研究的经验,研究成果颇丰,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少年儿童的品德与心理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研究经验和成果。“十五”期间,我校参与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研究与实践工作,并已在该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今后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题研究由专家导航,资深教育专家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八、课题实施措施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形成具理论含量的教育经验。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同类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以利于在对照中明确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

  3.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本课题的研究纳入学校工作重点。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也要围绕课题进行,特别加强在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

  4.课题组设立研究例会制度。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包括各子课题组定期进行组内、组间交流活动,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共同探讨,统一协调,扎扎实实完成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保证学校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5.建立科研档案,注意资料的收集和随时整理,保证课题取得预定的成果。

 

九、研究步骤

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3-2002.6)准备阶段:选题讨论 申报立项 设计方案 开题论证 修改课题方案 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  

第二阶段(2007.7-2009.9)实施操作阶段:设计子课题方案 落实到人 运行操作 修订计划

统计分析 收集积累资料 中期成果鉴定   

第三阶段(2009.10-2010.3)总结阶段: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

汇编成果专辑、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十、成果形式

1、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教育个案。

2、课题结题成果:研究报告、教师论文集、偏失性行为学生辅导个案集、小学生关系治疗与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活动手册。

 

十一、组织管理

(一)聘请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专家组: 梁妙仪  原文德路小学校长 现方圆实验学校校监

郑其恭  原广州市《教育导刊》主编

          周东苏  广州市教科所德育研究室主任

(二)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1、课题组组长:黄慧珊    

课题组副组长:宋家才

2、组员:莫新鸿      霍广红  黄伟玲  李俊豪

 

主要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与应用分册)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组织编写,2005.1,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 P130-135

2〕〔3〕《儿童习为障碍个案集》CHRISTOPHER A.KEARNEY 著 孟宪璋 冼漪涟译 2004.2 暨南大学出版社(广州)  P8-12

《少年儿童教育报告》孙云晓主编  接力出版社,2001

《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孙云晓、卜卫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

《小学生优良习惯与培养》史德志主编  新时代出版社,2000

《生活 道德 道德教育》鲁 洁《教育研究》2006年第10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