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目录
1.儿童习惯培养的九个观点(孙云晓)
2.“十一五”期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初步设想(刘秀英)
3.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几项工作(吴剀)
4.怎样撰写研究方案与结题报告(吴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东课题组 > 专家论坛 >  正文
“十一五”期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初步设想(刘秀英)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 刘秀英

 、背景

    “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在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理论上,此项研究初步证明,在少年儿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一系列基本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养成良好习惯促进了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提高;养成良好习惯是少年儿童能力的重要生长点;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些良好习惯的积累、泛化、整合、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方法上,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与一些基本的原则,“十五”课题也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得出了一些结论,如:

    1.在习惯培养的目标中,既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共性,也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差异性。

    2.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

    3.在班级中培养群体的、共同的某些习惯能够促进班级环境的优化(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对社会性习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班级中每一个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研究提出了习惯培养的六个步骤:(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3)确立榜样,学习榜样行为→(4)持之以恒的训练,进行行为强化→(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6)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转化为集体行为。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关系研究“是一项应用基础研究,有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的成果期待。研究在这两个方面也确实有了重要的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十五”课题研究期间,由于研究目标的侧重点和研究时间的限制,对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还进行得不够深入。由于课题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是寻找“行为习惯”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总课题组在此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对于另一个层面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总课题组对于子课题组的研究也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工作,并且在后期,也利用一年的时间,在11所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会议发给大家的会议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研究的研究报告。研究是规范的,方法是科学的,但是对于实验研究来说,特别是对于习惯培养的研究,应该说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这项研究的研究特点也决定了研究上还需要更长的实践周期。

    “养成教育”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可以落实到实处的实效性原则是此种培养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特色。所以对儿童习惯的养成进一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很有意义。

    如何具体地培养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就学校教育来说,还是我们国家对未成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都要求迫切。“十一五”期间我们仍然希望在此方面有进一步的探索。

    二、研究目标

    “十五”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对于习惯的定义,即:习惯是个人和社会群体中常见的活动模式,它包括自然的反应倾向、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包含个人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从个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十一五”课题研究对于“习惯”的界定在这样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下展开,主要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探索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

    (一)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

    “十五”研究已经对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各个子课题组围绕这些指标选择了自己的子课题,进行了一些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十一五”期间,在习惯培养的研究内容上,希望进一步集中目标,重点选择几个习惯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少年儿童责任心的培养研究

    2  少年儿童尊重行为的培养研究

    3  少年儿童诚实行为培养研究

    4  少年儿童助人行为培养研究

    5  少年儿童公(平)正(义)行为培养研究

    6  少年儿童遵守规则行为培养研究

    7  少年儿童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8  少年儿童自我管理习惯培养研究

    之所以选择这几个习惯进行培养的研究,有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十五”研究中行为习惯的培养过于分散。过于分散,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培养的习惯过多,不利于真正地研究这个习惯的培养方法,难于发现真正的规律。研究习惯的培养就是为了解决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如果我们的研究不深入,没有真正地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学生并没有培养出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仅仅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那么通过行为习惯培养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途径,就会因为我们的不实研究受到质疑。所以“十一五”,我们希望相对集中,把几个习惯研究透,对于子课题组来说,也便于大家交流。                                                                  

    另一方面“十五”研究的后期,北京师范大学的六个博士在北京的11所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其中责任心、助人、尊重、学习、自我管理是他们研究的内容。他们的研究进行了一年,研究的框架搭建得很好,但是对于实验研究一年的时间不太够,但是他们的研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可供我们参考,以期发现干预的长期效果。

    二是依据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在其中对中小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尊重、守则、责任心、诚实、助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三是借鉴了国外曾经非常盛行的3R教育的内容。所谓3R教育,就是三个以R开头的英文词:Rights(权利)、Respect(尊重)、Responsibility(责任)。21世纪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新”品格教育教育活动,旗帜鲜明地宣称品格教育应该向青少年一代传授一系列能为所有的文化接受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共提出10种:同情、勇敢、谦恭、公正、诚实、善良、忠诚、坚毅、尊重、负责。有专家认为,这10种核心价值是构成群体和个人存在的基础。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选取了这八个习惯作为“十一五”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中要特别注意到四大关系

    习惯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之上,通过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才能逐渐形成的(陈会昌)。影响儿童习惯养成的相关因素有很多。

    探讨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原理、方法和途径,就不能不探讨这些相关因素对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在习惯培养中如何科学利用这些影响作用,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力图通过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等方式,求证哪些因素会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影响,并在对儿童的习惯培养中的目标设置、方法实施上,关注这些相关因素,摸索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儿童作为一生命个体,一方面是具有发达的大脑、双手、言语器官等生物实体,另一方面,他又是参与共同劳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意识,和其他人进行交往的社会实体。每个个体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因此,在儿童的一切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以下四大关系等因素都应当被视为不同的变量来考虑。

    1.个体差异与习惯养成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个体。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物遗传、生理基础:性别、年龄、不同的人格特质。各个年龄段注重培养不同的习惯,幼儿园、小学、中学会有哪些不同?习惯养成应是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前提下,控制他的一些行为。

    2.成长环境与习惯养成的关系。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已被研究证实。环境有大环境与微观环境之分。就大的环境而言,比如,对于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儿童,“良好习惯”的界定也许是有差异的,在培养方法上,是否也会有不同。对于儿童来说,因为他们的活动区域有限,所以对于他们的行为影响频次较高的应该是直接作用于儿童并对儿童发展发生影响的微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班级、儿童在这些场所接触的人等等。这些微观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儿童的习惯养成?学校教师行为的改变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3.习惯养成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和自我教育。习惯的养成也不能脱离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行为习惯养成中,哪些行为是儿童应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不同的行为在养成周期上有什么样的不同?教育与自我教育如何有效地结合?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对儿童行为的养成是否有影响?少先队组织如何在队员自我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习惯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区域,一周有两个全天的时间,儿童是与家长在一起的。每天也都有一定的时间,大多数的儿童会回到家庭中。董奇教授曾经讲过,习惯的培养要贯穿在少年儿童除了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因此家庭的作用在习惯的培养中不能不受到重视,父母的行为对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怎样的影响,在习惯的培养中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这都是我们研究的问题。“十五”中,我们的一些学校,也关注到了家庭对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作用,但是可操作的内容不多。“十一五”我们希望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为应用性研究,“十五”我们进行的是应用基础研究。“十五”我们不仅要探讨习惯培养的方法,还要探讨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探讨关系要有理论基础,所以“十五”课题我们进行的是应用基础研究。“十一五”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再是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因为我们已经给出了“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所以在“十一五”的研究中,我们采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其中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主要用于行动研究中的前后测)、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是行动者的研究,是在教育行动中进行的研究。“十一五”的行动研究将是研究工作者与一线工作者结合,共同进行。

    个案研究是我们进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在使用个案研究中,一定要注意个案研究记录的完整性、研究的科学性)。在“十一五”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有大量的有价值的个案记录。研究方法我们在今后的培训中还会讲,“十五”的研究,我们的个案研究还有待完善,老师们的递交上来的个案案例明显不如活动设计精彩。活动往往是一个点,个案研究往往是一条线,因此老师们往往对于一个点的设计比较擅长,但是这个点与线的关系是什么,比如说一个活动对于个案有哪些影响?这才是个案研究的重点。只有有了这样穿起了一个个点的线研究,我们的实验研究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也才能发现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跟踪研究也是我们在研究中采用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可以确定一个年级作为研究对象,培养一个习惯,在这个班进行五年的习惯培养研究。比如说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尊重的行为习惯,同一个班一直跟到课题结束,研究在每一个年级的时候,培养的内容、方法会有什么不同。

 

      课题实施步骤与管理

    1.时间与任务

    “十五”期间我们的课题研究共分了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全面启动、形成共识,深入研究、特色创新,完善成果、提高总结四个阶段进行。吸取“十五”的经验,“十一五”的研究,我们希望研究分为五个大的阶段,在研究时间的安排上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尽量与学年为单位进行。

    第一阶段:20065月至20072月为课题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课题的论证,制定课题的研究目标,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课题的前期调研,确立课题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第二阶段:20073月至20078月为课题的全面启动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子课题组和地方中心组,进行子课题的申报与审批、子课题的立项等工作。

    第三阶段:20079月至20092月为实验研究阶段。按照选定的研究方向,对少年儿童进行习惯的培养,探索习惯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第四阶段:20092月至20102月为回顾反思,对课题进行深化研究阶段,对实验的结果的稳定性进行进一步检验,进一步完善与稳定课题的研究成果。

    第五阶段:20102月至201012月为课题总结提高和结题阶段。

    这是一个针对大多数子课题校的研究计划,有些学校可能进展比较快,我们也可以根据情况,视各地区、学校的进度调整时间安排。

    因为“十一五”的研究是应用研究,行动研究法是我们使用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对于行动研究法,反思、调整是其的一个主要特色,所以在研究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前一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以调整我们的后期研究。

    现在进入研究的准备阶段。课题准备对于课题研究能否成功影响重大重要,有些研究无法重复,比如,如果子课题选题的立项出现了问题,或是选题过大,或是选择的研究项目与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配合,或是课题的立论有问题,那就注定研究很难取得好的成果。如果研究需要做一些前测,以为我们后期的研究做一些对比(“十五”的研究说明了前测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前测,我们在做研究的效果说明的时候,就没有数据的支持),如果开始这项工作没有做,后期再想弥补就是不可能的,除非作假。科研中的作假是最可耻的。如何做准备工作,吴剀教师会讲,我就不再多说了。

    2.研究的组织路线

    示范引路。总课组在每一个习惯培养指标下会选择至少五所学校进行示范实验研究。这些学校的学校领导要担任子课题研究的负责人,保证经费与对研究工作的支持。为了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各个学校的子课题组,组长有一名校长或副校长担任,因为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习惯培养只有与少年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在少年儿童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培养,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在整个学校的工作安排中,必须考虑到课题研究工作。有些习惯的培养可以与课程相结合,比如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在大的培训会之外,这些示范校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交流会,总课题组专家与这些学校保持密切联系,进行重点指导。学校可以向总课题组申报,最终由总课题组根据条件与需求确定这些学校的名单。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在2006年下半年恢复“好习惯•好人生专栏”,刊登习惯培养的好方法、好案例。

    培训先行   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培训,结合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对如何进行研究工作对子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会是每一个子课组必须要派人参加的,最好是学校的领导参加。

    网络指导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shaoery.com),“十一五”的研究,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现代科技手段,作为我们交流的工具。每次培训会的一些重要内容,会在网站上反映,课题的一些具体指导意见,包括在示范研究中发现,希望子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引起重视的问题,也会在网站上说明。网站开通有BBS,我们也希望能定期在网上就课题研究在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一些交流。

    我们是一个大的课题组,有很多子课题组在研究相同的问题,加强交流会使我们的研究少走一些弯路。

      成果形式 

    “十一五”的研究注重应用性。应用性就是有针对性的、具体可操作,“十一五”希望围绕八个习惯推出一些应用性强的著作,争取把八个习惯的培养变为八本培训手册。

    争取在五年期间就八个习惯的每个习惯都开一个专题研讨会,推广经验,进行研讨。

    总结、创造一切有助于习惯养成的儿童喜欢的游戏、歌曲、童谣。

    “十五”期间研究成果总结得还不够,要在“十一五”期间,深化和总结“十五”的研究成果。

 

    六 课题与“十五”课题的关系  

    “十一五”研究是“十五”研究的延续,是在“十一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研究。

  ,   “十五”研究为“十一五”的研究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研究成果的积累。“十五”期间,不论是总课题组,还是各个子课题组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指导了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十一五”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十一五”研究的起始,各个子课题组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一定要认真学习“十五”的研究成果,吸纳那些研究成果,使之成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台阶。

    二是人才的积累。“十五”的研究我们一共组建了400多个子课题组。正如吴剀老师所说:我们的子课题校的老师与校长经历了科研的“由选题到结题”的全过程,学习并运用了调查、观察、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的能力。有这样一支力量来做“十一五”的研究,就有了很好的人员基础。

    在“十五”的研究过程中,也留下不少的遗憾,就像大家在研究报告中写的一样。这些对于“十一五”的研究来说,就是财富。吸取“十五”期间研究工作的经验教训,“十一五”就一定会做得更好。

    上面我曾经说到,由于“十五”课题的研究缺乏经验,总课题组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另外因为一些学校进入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在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法上,还有一些不足。所以一些学校在“十五”期间进行的子课题研究仍然可以在“十一五”期间继续进行。

    “十五”研究为“十一五”的研究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组织路线、技术路线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探索,这些仍然是进行“十一五”研究的指导。

    养成好习惯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所以它应该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长项工作。再进行一个五年,我们相信在实践的层面我们会有更大的进展。希望在座的诸位都成为习惯培养的专家;希望我们的研究为中国的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富的实效的道路;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研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终生受益。

    以上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随着研究进程的发展,还会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调整。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