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目录
1.礼仪行为习惯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陈纯梅)
2.课题培训计划(银鹰一幼)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东课题组 > 经验交流 >  正文
礼仪行为习惯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陈纯梅)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
广州市越秀区登峰小学 陈纯玫
 
内容摘要: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由于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就是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从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在家庭;学校礼仪教育能有效促进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阐述如何把礼仪行为习惯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以达到孩子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良好的礼仪习惯、紧迫任务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结合点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这样的“开头印象”、“幼年习惯”,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就是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
    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以来,许多家庭只养一个孩子,家庭关系单一,孩子的个性得到极大张扬,几乎未经受挫折或困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几代人的希望,个个被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个个是“月亮”、是“太阳”。家庭的溺爱、娇宠,使很多孩子都养成了骄横跋扈、不知礼节的“小皇帝”、“小大人”,以至孩子与人相处或交往往往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与满足。由于礼仪知识有相对较强的约束性,那么家庭成员中对倍受娇宠的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而学校教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这方面专题的系统化的教育,因而我们的教师、家长常常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孩子难管。因此加强对孩子的礼仪规范教育,让礼仪规范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是时代赋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各尽其责,各施其能。
     一、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在家庭 。
相对于学校的、社会的教育,仅就家庭礼仪教育而言,它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1.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载体。在家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因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2.家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所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3.家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如果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经受了较系统、成功的礼仪教育,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和完善自己,其孩子在学校教育中不仅知识掌握得好,人品也会受到师生的爱戴,就会有效促进孩子的不断成长。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必将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地位,起到了联系学校、社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学校礼仪教育能有效促进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孩子的一些“绅士”“淑女”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形成。所以如果学校教育能在家庭教育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培养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结合点密切配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提供良好的反复的礼仪训练,那么孩子的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校园内注重礼仪氛围的营造,还要广泛辅导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尊重环境对人的作用,把改造培育宜人环境与日常的良好礼仪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学生成人成材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从而为新一带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以礼带礼,突出表率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前苏联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集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或老师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进入学校教育后,孩子又会以自己的老师为楷模,从他们身上甚至某些细小的事情上既可以学到优点,又可以学到缺点。为师者或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2.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1996年以630分的“托福”成绩直接考入美国大学的原哈尔滨三中学生陈磊的父母在谈到对孩子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时深有感触——“见过陈磊的人都说她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打陈磊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我们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从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总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长者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因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3.以无胜有,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一些教育专家和成功教育家庭经验告诉我们:“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因此,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留心每日的生活,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既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启蒙,也符合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落实。
    4.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
    礼仪教育的实施,学校和家庭应该具有具体清晰的指导、要求和训练。作为孩子的家长或老师,要利用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强化和规范孩子的行为。利用一些空闲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他们传授必要的礼仪知识,接人待物的基本礼节,让他们从小学会怎样融洽地与别人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应怎样以礼貌相待增进友谊。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实践,切身体会使用礼仪知识所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长时间的不断训练,孩子就会主动形成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自律转变,他们会逐渐认识到所掌握的礼仪常识并不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是有其特定内涵的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从根本上促进家庭和睦,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总之,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工作者要时时引导,积极创设氛围,让孩子在拥有丰富知识、美好心灵的同时拥有举止高雅语言文明的外在表现,和谐家庭、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施将会行之有效,我们要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补充,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推动者、实施者。
参考文献:1、孙云晓 《少年儿童教育报告》
2、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全书〉〉3、网上下载汤广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