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目录
1.《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银鹰一幼
3.花苑小学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广东课题组 > 实施方案 >  正文
银鹰一幼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

幼儿专注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广东省深圳银鹰第一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玩玩具只有三分钟热度,很快就对新玩具没有了兴趣;在参加一些活动中他们很难坚持到底,或者在活动中做一些其他事情,或者干脆溜掉;在课堂上,这些孩子随便跑到座位以外,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干扰了他人。象这样的孩子,幼儿园里为数不少。许多父母反映,孩子学习、做事总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很难专心投入。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正常情况下,3岁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集中5分钟左右,4岁幼儿为10分钟左右,57岁幼儿约为15分钟,810岁为20分钟,1112岁为25分钟,1315岁为30分钟。而注意力差的儿童则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情况更糟,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物所吸引,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之事也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像这类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就会影响学习,影响智力,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

在现实中人们普遍认为:智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化。实际上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成绩的落后往往是由于学习时没有养成专注的习惯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逐渐形成的。有一项统计表明:天才在人群中不到1%,弱智在人群中也不到1%98%99%的人智商都是差不多,之所以100个孩子中真正学习好的就那么几个,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上课时专注力的区别。根据小学老师的统计,学习成绩差的孩子80%以上都是因为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小学老师为之焦急,而家长也着急无奈。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980年之前,美国精神医学会(APA)把儿童典型的障碍归因于“注意力历程的简化”。直到1980年,才有“注意力缺失”一词,并区分为“注意力缺失多动”及“注意力缺失无多动”症状,指出这种缺失可能有肢体多动的明显症状,但并非必要且决定性的要素。

研究表明,影响幼儿注意力的因素有很多,疾病原因、生理原因、环境原因、食物原因、教养原因、以及幼儿的年龄、性格、兴趣、知识水平差异等等,都会对幼儿的专注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评价幼儿的时候要客观分析由哪些因素引发了幼儿行为。

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和事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全国范围内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进行专注力训练的机构,如:山东现代儿童发展教育中心的“专注力训练营”等等。

“专注”从心理学上讲,属于注意的稳定性和意志的坚韧性问题,它是孩子今后学习、工作,尤其是创造发明的一种可贵心理品质,必须从小注意培养。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关键期,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我们能帮助他(她)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因此我们决定对幼儿的专注习惯进行培养与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注意

关于注意的概念及其特征,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信息加工观点——“我们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我们不能对作用于我们的所有刺激同等地反应;而要集中在几个刺激上。这种知觉的集中叫做注意。”([美]ER.希尔加德著,周先庚译:《心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意识的选择性观点——“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苏]米·尼·沙尔达科夫著,朱智贤等译:《中小学学生心理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75页。)

心理活动的指向与集中观点——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人的注意是其获取信息的起点,而注意的广度、保持以及稳定性,是人正确知觉事物的基础。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其表现为:心理活动在指向于一定客体的同时,一方面会离开其它无关客体,另一方面会主动地抑制和排除无关事物的干扰,甚至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保证对指向对象反映的清晰性、鲜明性、准确性。

专注

专注指注意力集中在固定的方向与目标,([]劳特、施洛特克著,杨文丽、叶静月译:《儿童注意力训练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月版,第3页)。

从心理学的范畴上讲是指较长时间内把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某一活动上的能力。专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纯静专一,心不外驰,即:高度集中注意,专心致志。它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

习惯

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在长时间里由于训练、学习或者环境的影响等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或倾向,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层面(或者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稳定的、自然的或自动的行为方式或倾向。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假设

根据国内外的各项研究资料显示,影响幼儿专注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疾病因素占很大的比重,如:脑损伤、铅中毒、听觉、视觉障碍等疾病都会影响幼儿的专注力,而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在幼儿园的健康的孩子,所以本研究将排除幼儿疾病原因,并作如下假设:

1.幼儿的专注习惯可以通过游戏、教育活动养成。

2.通过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幼儿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二)研究目的

1.在游戏、学习、生活中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

2.培养幼儿的自律精神,提高幼儿的自制力、自控力。

3.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4.分析影响幼儿专注度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5.研究开发能有效提高幼儿专注力的教育方法及教、学具。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第一,循序渐进原则。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幼儿专注习惯的培养应该由外及内,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专注力培养可由常态发展到提高,由行为上的发展到思维上的。

第二,及时强化原则。干预实验主要遵循习惯形成的规律,从点滴做起,从培养专注力的每个游戏入手,配合适当的奖励与竞争机制,使其最终形成习惯;及时给予幼儿反馈,让其不断感受到进步,并及时纠正幼儿不专心的习惯。

第三,行动研究原则。本研究遵循行动研究的原则,边实施,边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具体的实施程序是:评估——干预活动实施——再评估,反思调整——新的方向与活动实施。在深入教学第一线充分了解幼儿的同时,利用科学评估工具了解幼儿专注习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与教师深入沟通,制定干预方案,依据实施的效果进行及时调整。

第四,全方位配合原则。在对幼儿进行干预的同时,需要幼儿父母和幼儿园的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尤其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排除干扰,鼓励孩子专注地干好一件事情;在幼儿园里,需要老师在游戏、学习、生活中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确定采用“团体抽样”的方法,抽取小、中、大班各一个班为实验班,研究对象总计100人左右。

(二)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整体的实验研究为辅,同时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及观察的方法开展实验研究。

(三)效果检验

采用前后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研究设计,用“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行为特质”问卷内容,即DSM-Ⅳ中所列出的不专注、多动与冲动的行为症状,以及“幼儿认识发展评价量表”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等,收集幼儿专注习惯在实验前后变化的数据,科学准确地反映幼儿的变化和教育效果。

通过对参与实验的教师、家长、幼儿的访谈,收集实验活动中的各种文字、图片等作品作为研究的质性材料,更详细而形象地反映教育的过程和效果。

 

六、研究策略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习惯培养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通过观察、调查,以及与家长的座谈,分析诊断幼儿专注习惯养成的现状,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

3.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状况,制定幼儿专注习惯的培养目标,研究相应的教育内容,确立适宜的方式方法,并根据幼儿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完善培养目标,提高要求。

4.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有利于培养幼儿专注习惯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5.在幼儿园一日常规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专注习惯。

6.挖掘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力求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共同谋求孩子专注习惯的培养。

 

七、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69月至20077月)

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选题、查阅文献、调查研究、开题论证;确定实验班,申报立项;制定课题方案;培训科研队伍。

第二阶段:研究与实践阶段(20078月至20091月)

依据课题方案,组织实施,对幼儿的专注习惯进行培养和研究,探索专注习惯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向省课题组提交阶段性研究报告及工作总结。

第三阶段:回顾与反思阶段(20092月至20101月)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形成中期研究报告;进一步完善与稳定课题的研究成果,形成园本教材;准备结题工作的相关材料。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与结题阶段(20102月至20107月)

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专辑、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八、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一)本课题采取分级管理与逐层负责制的管理模式。

1.课题领导小组

  边丽娟

  员:眭文娟、朱湘辽

  责:(1)负责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总体规划;(2)课题管理、活动策划;(3)聘请专家;(4)沟通幼儿园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发动家长参与课题研究活动;(5)后勤保障及科研经费的落实;(6)结题报告。

2.科研指导组

  长:高科

副组长:边丽娟

  员:眭文娟、朱湘辽

  责:(1)负责提供科研资料信息;(2)科研业务培训和指导;(3)实验数据汇总分析;(4)课题资料档案管理;(5)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实施组

  长:眭文娟

副组长:朱湘辽

  员:王红、伍佳、李蓓蓓、王芳

  责:(1)根据课题总体方案,设计各年级实验目标;(2)组织课题前测、后测及统计分析工作;(3)做好实验记录、个案追踪,进行个案分析;(4)总结经验,形成专注力培养的园本教材。

(二)经费预算

每学期支出二万元购买杂志、书籍,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从一费制收入中专项支出,列入预算,经费有保障。

 

九、研究价值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是我们心灵的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注意力。”

专注是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一个人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在这个目标上取得成功。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保持注意力,聚精会神,才能事半功倍。

儿童教育专家M.S.斯特娜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

本课题定位于行动研究,通过研究探索,既可培养幼儿的专注习惯,又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同时,通过该项课题的开展,可以提高我园的办学水平,推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方法。

 

十、研究基础

我园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几年来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备的硬件设施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我园于2003年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并独立承担子课题《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该课题于20065月顺利结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征集活动中,活动设计“鸡毛信”、教育案例“让棋子回家”获一等奖;园本教材“好孩子,好习惯”、教育案例“杨杨的转变”获二等奖;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我和地板做朋友”获三等奖;两位老师被评为先进个人;三篇案例被收录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文集《好习惯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一书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聘请理论工作者进行合作研究。

 

十一、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教育案例、活动设计、教育随笔、教学具、经验总结等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3.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形成案例集、专注习惯培养的园本教材。

 

                                                          执笔人:眭文娟

                                                        200611

 

 


  发布日期:2007/6/18    打印   -    下载